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百科

什么是滚道窑

2024-12-02 20:42:26

什么是滚道窑

辊道窑 辊道窑roller hearth kiln 又称辊底窑。主要用于瓷砖等陶瓷建材的生产。

辊道窑是连续烧成的窑,以转动的辊子作为坯体运载工具的隧道窑。

陶瓷产品放置在许多条间隔很密的水平耐火辊上,靠辊子的转动使陶瓷从窑头传送到窑尾,故而称为辊道窑。 辊道窑一般截面较小,窑内温度均匀,适合快速烧成,但辊子材质和安装技术要求较高。主要用于建筑卫生陶瓷制品的快速烧成。 其工作原理是:陶瓷坯体可直接置于辊子上或将坯体先放在垫板上,再将热板放在辊子上,由于辊子不断转动,可使坯体依序前进。

每根辊子的端部都有小链轮,由链条带动自转,为传动平稳、安全、常将链条分若干组传动。 低温处的辊子用耐热的镍铬合金钢制成,高温处则以耐高温的陶瓷辊棒(如刚玉瓷辊棒或碳化硅辊棒)作为辊子。 辊道窑的燃烧室在辊子的下方,用压缩空气雾化重油、柴油、煤油等燃料进行燃烧产生高温。

燃烧室与辊道之间,有耐火材料隔离,火焰不直接接触被烧制的产品。 用于生产陶瓷电容器的辊道窑,又叫电窑,体积更小,用电热丝棒、硅碳棒、或硅钼棒等电热元件加热烧制。

瓷砖烧制技术有哪些???了解的朋友请多多指教!

将瓷器烧成工艺归结为如下几个主要程序:(一)采集瓷石瓷土:瓷器都是以瓷石和瓷土(高岭土)为基本原料烧制而成的。先人们最初是在生活中发现经火烧过的泥土会变得十分坚硬,并在千百次实践后发明了陶,在烧制陶器原料选择中发现了瓷石瓷土并烧制成了瓷,瓷石瓷土具有烧成瓷器所必需的矿物成分和特性。

(二)粉碎磨细瓷石瓷土:将采集到的瓷石瓷土利用专门工具进行粉碎磨细。

例如在古代用巨碾或巨石锤在石臼内把原料舂细。(三)陶洗澄淀细瓷粉:把加工成极细碎的石土瓷料倒入或方或圆的陶洗池内进行陶洗。具体作法是依山就势,利用斜坡,从高而下建三、四个池子(多至五、六个),将细碎瓷料倒入池子化成泥浆,水浆经不同池子顺势流向低池子中,粗大的瓷料先沉淀,最细的瓷料沉淀在最低的池子内,蒸发水分后成泥块状,也就是制瓷坯泥。多次揉和后即可用来制作瓷坯了。

(四)制作瓷坯:将坯泥放在制坯工具上,一般是转轮,也有模框等,由已熟能生巧的工匠们妙手做成各种器物晾干。当然制作的方式方法也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演进过程,如由先古时期的泥土涂抹,泥条盘(圈)筑到利用慢轮进而快轮旋制,如果是大件器,则需分上下两截分别拉坯,然后用胎浆或胎泥连接成整器。(五)装饰绘画:坯胎成型后,匠师们据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人物的审美需要进行装饰绘纹,方法多种多样,如刻、划、印、绘画、雕塑等。

刻划纹饰需在坯胎将干未干时用竹刀等特殊工具进行,印花或雕塑需在坯泥较湿时进行制作,而绘画则是在胎体凉干后进行,根据不同需要采用不同的原料绘制,如釉下青花用钴料,釉里红用铜料,五彩、粉彩等釉上彩则是用不同彩料在烧成的瓷器素面上再行绘画,然后经低温反复烧而成。(六)均匀上釉:将装饰完毕的坯胎上釉。在不同时期所用的釉料不同,上釉的方法也不同。

例如拓(涂)釉法,用笔或刷子蘸釉浆后涂于素胎之上;吹釉法,用管筒据需要,一端蒙细纱,蘸釉浆后吹于胎体之上,多次反复至均匀乃成;浸釉法,一般用于胎体外部施釉时,手持器坯浸入釉浆中轻轻上下拉动或左右转动,借坯体的吸水性让釉着附在胎坏上;荡釉法,把釉浆注入器坯内,上下左右旋荡胎体,使釉浆均匀附上器坯内壁,壶瓶、罐类容器常用此法;此外还可将坯体放在旋轮上施釉,利用旋转产生的离心力使釉浆散甩到器坯内壁上,故称之为轮釉法。(七)入窑烧成:将装饰绘画好的器坯上釉之后装入匣钵就可入窑烧制。一件完美的瓷器烧制成功与窑的形状,装瓷匣钵入窑后的摆放位置、烧成温度的高低、窑内火焰燃烧的化学变量等都有极大关系。

不同时期,不同瓷质的瓷器烧成温度是有差异的,其平均烧成温度在1100℃-1300℃之间。因此,必须将瓷坯按窑内前后左右、上中下的不同温度位置码放,才能烧成各具特色的瓷器。总之,了解瓷器的烧成工艺流程,可以有助于我们领悟“点石成金”、“化泥为宝”的精美瓷器,是怎样的一种不平凡,需成百上千的能工巧匠付出多少智慧与艰辛的劳动才能得到,从而更加珍之、爱之。

如何区分陶土砖和瓷砖?

陶土烧制的瓷砖背后是红色的,瓷土烧制的砖背后是白色的。 陶土砖其实是粘土砖的一种,是产品不断优化及传统技艺不断升级的产物。

陶土砖通常采用优质粘土甚至紫砂陶土高温烧制,以天然粘土为主要成分,用石英、长石等为骨料,经过烧结后形成的土建砌墙砖。

陶土砖的性质属于低温砖,烧成温度大概在800℃左右,吸水率较高,一般吸水率在8%--10%。 陶土砖是中国几千年来最普遍应用的建筑砌墙材料,因其过度消耗的粘土资源,而被国家禁止应用低温烧制的工艺,并用于砌墙体。随着今年工业的进步,新一代的陶土砖,采用高温烧制,并运用现代化辊道窑或隧道窑的工业制造流程,并将其功用改为外墙黏贴,比如劈开砖、陶砖等,也有时候被称为陶土砖。 瓷砖,是以耐火的金属氧化物及半金属氧化物,经由研磨、混合、压制、施釉、烧结之过程,而形成之一种耐酸碱的瓷质或石质等之建筑或装饰之材料,总称之为瓷砖。

其原材料多由粘土、石英沙等等混合而成。 瓷砖,是以耐火的金属氧化物及半金属氧化物,经由研磨、混合、压制、施釉、烧结之过程,而形成之一种耐酸碱的瓷质或石质等之建筑或装饰之材料,总称之为瓷砖。

瓷砖是如何做出来的

一、 生产工艺流程:原料(粘土添加剂)----- 球磨-------均浆------喷雾干燥------粉料仓(陈腐)------压制(成型)------干燥窑(蒸发水分.100℃左右)----施釉线(喷雾机与印花机)----烧成窑----辊道窑----抛光、打腊----分级。辊道窑:窑中间有辊棒。

隧道窑:主要用于卫生洁具,窑的中间没有辊棒。

二、 成型1、 玉晶石:先在砖的表层涂上一层粗白糖大小的微晶玻璃粉末,然后经过压缩进行再一次烧结而成。2、 幻彩砖:多种系统粉料,采用多管道布料,属通体砖。3、 意大利米黄:微粉和渗花技术的结合。4、 微粉砖:粉料经一次打磨,颗粒变更细,几种色系粉料按配比混合,布于底胚。

5、 新技术:双胞胎压机(卧式二次下料台车):第一台压机预压砖胚,再通过由硬质塑料网板,微粉,片状颗粒或干粉,在重力作用下,印刷到砖胚上,再用第二台压机成型。三、 印花工序1、 网板印花机:链条式,皮带式。(皮带式速度快、成本高,印出来的花细看有经纬线。

)2、 滚筒印花机:A、丝网式、橡胶、有机玻璃、硬质塑料。(橡胶材料印出来的图案精美,图案采用激光雕刻。B、每台拥有4—5个滚筒(可置多台)通过度频装让砖胚左右摆动,达到图案的自然。

3、 立式二次下料机:玻璃干粉或喷雾干燥的粉料,通过由镭射雕刻而成的硬质塑料网,由粉料重力落在砖胚上。4、 喷墨印刷机:A、ferro(福禄公司)titantoo.陶瓷专用油墨,由陶瓷色料和印油制成,采用喷嘴喷成雾状电脑数码控制。B、每台200万欧洲售出35台。

C、耗材为红、黄、蓝、黑四颜色油墨,每顿10万。D、釉墨利用率比较高,图案生动、细腻。四、 施釉工成序1、 喷雾式、刀式、甩刀式、钟罩式、机械式、描釉线机。2、 撒干粒机,喷射干粒。

瓷砖文化-谈瓷砖的“瓷”与“磁”

经常有人会问到“瓷”与“磁”的区别差异,如果仅仅是说这两个汉字的差别,大部分人都会立马回答,一个是磁铁的磁,一个是陶瓷的瓷。显然大部分提问者都是问“ 瓷砖 ”与“磁砖”有什么区别差异?其实留心一点的都可以发现在使用的过程中瓷砖与磁砖几乎没有什么任何差别,上年纪的人都会注意到磁砖这个词在大陆出现只是十几二十年的事(1984年出版的《硅酸盐辞典》所收录有关“磁”的词条没有一条与“瓷”的含义沾边),主要是改革开放之后台资陶瓷砖生产制造企业登陆大陆将磁砖的用法带进来,如:冠军磁砖、 罗马 磁砖等,后来一些新兴的国内制造商也开始使用这个词,如曼联磁砖等。

应该说目前在大众的习惯使用中还是以瓷砖为主,在行业内二者兼而有之,不分伯仲,其将来的发展关键是看我们的企业家是否还会象改革开放之初,言行举止热衷于步港台之后尘。

从文字的演变来看,“磁”是“瓷”的俗称(经典的文字工具书基本都有这样的解释),“磁”字演绎成可以作为“瓷”字的俗称是从“磁器”开始的,“磁器”原本指磁州窑所产的瓷制品,逐渐演变为可以泛指瓷制器具。磁州窑是我国古代北方最大的著名民窑,窑址在今河北邯郸磁县附近,磁县宋代属磁州,磁州窑创烧于北宋中期,并达到鼎盛,南宋、辽金元、明清仍继续烧制,历史悠久,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流传下来的磁州窑制品也多,对日本、朝鲜、越南、泰国等国影响较大。而在台湾将一个俗称的“磁”字全面替代“瓷”字的一个重要历史原因是日本对台湾长达 50年(1895-1945)的统治,在日文的汉字中一般称china 为“磁器”,类似的还有“陶磁器制の”、“陶磁器工业”。 “瓷”字一直是陶瓷行业从业人士、甚至每一个中国人引以为骄傲的一个字,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它对应的英文是“china”,历史上都认为瓷是中国人的伟大发明。

至于“瓷砖”这个词,用现代的观点来看,也仅仅是一个概念性名词,而不是一个严格的专业技术术语,国家标准gb/t9195-1999《陶瓷砖和卫生陶瓷分类及术语》中也没有瓷砖这个词汇,而是用标准术语“陶瓷砖”(细心的读者也许会看到近几年我的文章基本上都是用术语“陶瓷砖”来描述一般我们所说的瓷砖行业、产品等),今年一月份在广西北海全国建筑卫生陶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修订的国家标准《陶瓷砖和卫生陶瓷分类及术语》也是如此。 说起“瓷”这个字,总让我想起一个关于陶瓷分类的小故事,那是在20多年前(大概是1984年),那时我研究生刚毕业,我的导师刘振群教授(时任华南理工大学校长)去参加有关陶瓷分类标准的会议回来,谈及会议要将瓷的定义在吸水率小于0.5%,结果与会的一批老专家都反对,他们认为如此定义,则瓷就不是中国人的发明了,所以最后有了国家标准gb5001-85《日用陶瓷分类》,标准将陶瓷分为两大类:陶器与瓷器,而将瓷器的吸水率标准定为“一般不小于3%”,当然又将瓷器类分为三类,其中细瓷器的吸水率要求是“一般不大于0.5%”,在国家标准中用如此不够严谨的“一般不大于”、“一般不小于”的描述是比较罕见的,而且这个标准一直延续至今,据悉该标准正在修订之中。在陶瓷砖方面,2006年9月1日起实施的gb/t3810.1~.17-2006《陶瓷砖》国家标准是1999年版的修订版,是与国际标准iso13006《ceramic tiles — definitions, classific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marking(陶瓷砖-定义,分类,性能和标记)》等同使用的国家标准,标准中严格按吸水率将陶瓷分为五大类,分别为:瓷质砖、炻瓷砖、细炻砖、炻质砖、陶质砖,明确规定瓷质砖的吸水率不大于0.5%,而将吸水率0.5% 我们的陶企在选择用“××瓷砖”或“××磁砖”作推广时,有些企划人员这样讲,“磁”字是石字边,暗喻我们的磁砖坚如磐石,而“瓷”字有次于瓦的型构,其实这完全是片面理解,“瓷”字的型构含义是瓷的诞生晚于瓦,我们是先发明了烧瓦,在烧瓦基础上发明了烧瓷。

诚然是用“瓷砖”还是用“磁砖”只是一个约定俗成的事情,希望我的这篇短文对你的取舍定夺有参考。不是每一个大陆女艺员都要学林志玲扮嫩装嗲的。